[元]1284年,两广各江设水站,作为水陆联运站赤(驿站)。
[元]1341—1367年,珠江下游发展防洪、排涝与灌溉结合的工程——石奇堤(秀丽围)等;
肇庆府新兴县乡人陈文广组织修建马港陂,引蓄卢溪水灌溉。
[明]1380年,广州扩城治壕渠,六脉渠格局初定。
[明]1396年,西平侯沐春率人开凿宜良汤池渠,引阳宗湖水至南盘江。
[明]1435年,云南曲靖沾益县南盘江上游建梅公闸,蓄泄江水,灌田万亩。
[明]1460—1469年,张瑄任广东右布政使期间兴建陂塘水利。
[明]1522—1566年,宜良县建文公渠。
[清]1692年,贵州广顺(今长顺县)州牧刘元轼主持在南湖修筑壅水灌田堤堰,称刘公堤。
[清]1723—1735年,修建陆良新坝。
[清]1729年,修建贵州兴义大平干砌石渡槽。
[清]1729—1731年,云南、贵州、广西总督鄂尔泰主持整修都柳江通粤航道。
[清]1730—1790年,治异龙湖尾闾下游泸江河道,开渠引水,灌溉农田,湖水畅达南盘江。
[清]1736年,两广总督鄂弥达令广、肇二府对西江堤围险工加固。
[清]1757—1840年,粤丝销路激增,现“弃田筑塘”“弃稻树桑”,三角洲桑基鱼塘形成。
[清]1896年,广西龙州海关开始观测雨量和水位,是珠江流域最早观测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