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年后的我:
当你看到这封信时,已近不惑之年,“富强、民主、文明、和谐、美丽”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将基本实现,你显然比我更加幸福,但估计常常困扰于如何当好一名家长。近年来,随着党中央对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号召,国内掀起了新一轮关于家教家风建设研究的热潮。今天,我主要想同你分享现阶段关于传承好家教、弘扬好家风的几点思考,如若适用,甚是欢喜。
顾名思义,家教就是家庭教育;家风又称门风,即家庭风气,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、生活作风。好家教成就好家风,好家风滋养好家庭。家里基本上是工人或农民,未曾有人凝练过家风,现由我试图加以总结延伸,概括为“至俭、至简、向善、向上”,即由“至俭”的生活习惯、“至简”的生活方式、“向善”的生活态度、“向上”的生活追求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家庭风尚。
坚持擦亮至俭“底色”。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作风,也是烙在姥姥、母亲身上的生活习惯。早在革命年代,毛泽东同志就提出,“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,为着我们的经济建设”。周恩来同志用餐,桌上的一粒米饭要捡起食尽,碗里的汤汁都吃完。老一辈革命家言传身教、以上率下,带领我们党铸就了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。同样,在姥姥和母亲身边,可以时时处处感受到她们珍惜每一粒米、每一滴水、每一分钱的用心。小时候,家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:没有客人不煮干饭,因为外婆说“干饭用米2杯,稀饭只需1.5杯,一餐省半杯米,一个月能省下不少”。母亲的经典语录就是“我用50元的路费,一个月几十块钱的工资,就硬把家扛起来了,都是靠一点一点省出来的”。现在经济情况稍微好一些,她仍然觉得3块钱的早餐很贵,要用淘米水洗第一遍菜再用来洗第一遍炒锅,塑料袋要攒起来当垃圾袋或者洗油盘子,每天的饭菜一定要吃完……,坚持“财尽其效、物尽其用”。古人讲“一日之所需,百工斯为备”,相信你也认同,生活中的种种皆来之不易,坚持让“勤俭节约”之花在日常长开。
坚持加深至简“内色”。据说竹子开花后就会枯死,它是“我自不开花,免撩蜂与蝶”,这投射出一种清爽至简的生活方式。提到至简,第一联想到的是《道德经》中“万物之始,大道至简,衍化至繁”,是人趋于简单纯粹、返璞归真的状态。至简是在不断过滤掉外部干扰中保留最自我的过程,正如党员廉洁自律规范中的“清白做人,干净做事”,《瓦尔登湖》中的“物质简朴至极,精神丰盈充实”,或者我们常说的“断舍离”,等等。一是从物质层面看,家中老一辈“至俭”的生活习惯,往往导致不必需、不合适、过时、过期的物品堆积家中,会挤占较大空间,难以维持清爽的家居环境,进而影响每位家庭成员的精气神。二是从精神层面看,我们用减法思维去处理多余且无用的想法、信息以及诱惑,将有限的精力投注到切实需求的人事物中,在欲求无限的人生钢丝索上轻盈前行。多少违纪违法典型案例警示我们,腐败分子皆因漠视“思想尘”、不觉“贪欲害”、放纵“心中贼”,最终走上不归路。可见,无论是从最表层的衣食住行还是最内核的思想,我们都应常用“断舍离”的观念进行内省,让至简渗入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坚持不改向善“本色”。善良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品质。往大了说,向善与我们党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”的宗旨是一脉相承德。在2020年以来的防疫抗疫中,在党中央的坚强带领下,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守望相助、相互支援,一次又一次地并肩作战,向国内外展现了中国政党制度的独特优势,同时以人民至上、生命至上诠释了人间大善大爱。往小了说,向善是我们乡里邻间最质朴的生活本色。自打我记事起,一旦哪家有新鲜的瓜果蔬菜出品,或者哪家出海捕鱼归来时,都会热心分享,你给一瓜、他送一菜,饭桌上常有别人家的菜。关键时刻大家也会毫不吝啬伸出援手。你还记得吗?有次深夜,母亲突发急性阑尾炎,家里没有车,只好麻烦邻居送到县城就医。当时,黄伯伯二话不说就启动三轮车,连夜送到县城就诊。母亲每每看到术后刀疤,都会感叹真是多亏你黄伯伯的车。老子曰,善者吾善之,不善者吾亦善之,德善。善之德,通过感恩环环发散,构筑融洽、和谐、友善的生活圈,让善良的基因永续下去。
坚持书写向上“亮色”。向上向善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。向善更多的是体现在人与人之间,难以判断善之度,如不能单纯认为捐5元的“善”比捐1000元的“善”少;而向上更侧重于个人自身由内而外的生活追求,同等条件下,我们会认为演讲得95分比得90分更好。两者相互联系,又略有不同,因此,我认为向上需要更多自我付出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“君子以自强不息”“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”“虽不能至,然心向往之”这种向上的思想和理念,促进了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。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,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“向上”“向善”,强调要形成“向上”的力量和“向善的力量”。通俗点讲,向上就是尽所能坚定“自己今天比昨天好”的追求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全体人民付出艰苦的努力,只有整个民族积极向上,才能形成“向上”的力量。作为中华民族的每个小家,应当如铁在合场,引导家庭成员主动助力,让“向上”的磁场持续变强。
弘扬好家风的前提是传承好家教。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指出,“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,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。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,有什么样的家教,就有什么样的人。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,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,是如何做人的教育。”作为家长新手,要常常思考如何进行家庭教育、当前教育方式是否恰当。
以“我”为主,示范式教育。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说:“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,首先是自我教育”。以身作则就是教育本身,家长是家庭教育中的“我”,要坚持言传身教,一方面教会孩子“有何可为”,另一方面要重视引导其深知“有何不可为”。记得读学前班那年,小伙伴毫不避讳地对我炫耀她的“小金库”,加上孩童时期对零食的欲望作祟,便偷了小伙伴的2毛钱。晚上,东窗事发,母亲为我还了2毛钱。回到家里,她用小棍子抽自己一次,同时记我一棍,还让我跟着念“再也不敢了”。这个“2毛钱事件”让我受益至今,也正是因为母亲同我一起受罚,其效果更直接。
为“你”所用,引导式教育。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体,他们是家庭教育中的“你”,尽可能保留孩子身上原有的特质,有原则地因材施教。那么,家长能做的就是把好原则,在关键时刻进行理性地引导。一年级时,村里举办雷州剧表演,男女老少都赶热闹,表演基本在晚上11点多才结束。一次,我以太困为由,回家后不洗脚就上床睡觉,外婆把我叫醒,要求先洗脚再睡,我硬是不答应,她直接拉我到门外站着,说“洗完就能睡”。当时,我有点“少年倔”,一直讨价还价,最后外婆拉着我往牛棚走、不让睡床板,好在及时“回头”、主动认错,从此,时刻注意卫生的观念扎根于心。
“家风优则作风优,家风正则党风正,家风纯则政风纯,家风清则民风清。”以家教家风建设助力作风涵养,促进党风政风社风转变,是我们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。教育没有“标准答案”,在这里,我仅结合受教育的经历,经过一番学、思、忆、悟得出的大致方向,希望你能获益几分,愿在你的带动下,家庭文明、家教严明、家风清明!
十年前的你 黄艳琼
作者:黄艳琼 责编:李燕珊